查看原文
其他

文东茅:幸福教育之道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Author 文东茅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

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怎样收获幸福?不妨从这4点做起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修己以安人——幸福教育之道

原创|文东茅 
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作者,文东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初心幸福教育之家”发起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反思的是,如果教育没有促进幸福,教师何以心安?家长如何能心安?如果不能促进幸福,教师职业的价值何在?学生学习的意义何在?

由此,我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之问:教育为什么没有明显促进幸福?如何才能促进每个人长久的幸福?请注意是每个人、长久的幸福,而不是少数人的短暂的快乐。

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教育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感知幸福、创造幸福、分享幸福的能力。

我们希望教师、家长和学生都立人生幸福之志,立幸福教育之志,幸福他人,也幸福自己。——文东茅


一、
此心不安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以前主要研究教育政策,但这些年我把主要精力转向了研究和实践幸福教育。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了?因为当今教育的诸多现实,实在是让我内心不安。

先说一个真实的事例:2020年暑假,一篇名为《一个北大状元的抗抑郁史》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作者游安在一所著名中学经过苛严的训练,终于以省状元身份考进了北京大学,但就在此时,她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不知该学什么、为什么学,开始越来越觉得学习没有意思,越来越抗拒学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于是逐渐走向抑郁。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即便考上北大,也没有“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甚至可能反而更加痛苦,因为她失去了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动力。

而这并不是孤例。近年来,在大学以至于中小学校,焦虑、孤独、抑郁、恐惧、小镇做题家、985废物、内卷、躺平等等都是人们议论的热词,当这些词语和现象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概念和统计数据,而是不断在自己身边的学生、邻居、相亲身上发生时,就会感到切肤之痛。这些现象甚至会让人感叹:教育到底是在助人幸福还是在制造痛苦?

教育增进了人的幸福吗?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皮特森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幸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成果,发现教育与幸福只有有限的低相关,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的幸福感并不必然显著提升,这确实令人惊讶。同样初一意外的是,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与人的幸福也是低相关,而人们普遍的认识却是有钱有权就一定更幸福,所以读书就是为了挣钱、做官、做人上人。殊不知,与幸福高相关的是感恩、工作和乐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反思的是,如果教育没有促进幸福,教师何以心安?家长如何能心安?如果不能促进幸福,教师职业的价值何在?学生学习的意义何在?由此,我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之问:教育为什么没有明显促进幸福?如何才能促进每个人长久的幸福?请注意是每个人、长久的幸福,而不是少数人的短暂的快乐。

二、
幸福之道



为了回答我的教育之问,我也不断上下求索。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汗牛充栋的相关著述中,我最终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和王阳明的思想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

中国的教育是有师传的,孔子就是我们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我曾好奇的问自己:孔子他幸福吗?如果他不幸福,为什么要以他为师表?如果他幸福,他的幸福可以学习吗?在学习研究之后,我得出结论,孔子确实是幸福的,而且他的幸福也是可学而至的。

首先,我们看孔颜之乐:孔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回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请注意,孔颜不是苦中作乐,而是不论贫贱还是富贵都“不改其乐”。

孔子的乐还体现在终身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中,他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他认为学习是快乐的,教学也是快乐的,而且乐此不疲。这就教导我们:我们的学习也可以是快乐的,学生本该是幸福的;我们的教育本该是快乐的,教师也本该是幸福的。

其实,孔子生于乱世、早年丧父,一生颠簸流离、怀才不遇,应该是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那么,孔子为什么不论贫贱、患难、富贵都不改其乐?为什么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研读《论语》之后,我发现其原因在于孔子之乐不是简单的快乐、享乐,而是由内而发的心安。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安理得;他认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荡荡”就是问心无愧、坦荡心安。弟子们对孔子形象的描述也是:“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的志向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认为作为君子就应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见,“安”在《论语》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同样,孟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其中“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也就是指问心无愧、坦然心安。

王阳明更是直言“圣人之学,心学也”,心学源自尧舜禹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它告诉人们:人心是危殆的,道心是隐微的,要全心全意的修道正心,使人心转危为安。可见,圣人之学,也就是要助人心安。

综合传统文化的相关教导,我们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真正的幸福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王阳明说:“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无愧良知,心安就是幸福,就是归处。孔子说“修己以安人”,“修己”就是向上,“安人”就是向善。《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修己,就是向上;“亲民”就是安人,就是向善;“止于至善”就是“不断”。《易经》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就是“不断”,“厚德载物”就是向上向善。毛泽东主席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就是要天天“向上”,“天天”向上就是“不断”。这几年来,我们不断向师生和家长们推荐、也共同反复体悟这句话,越来越觉得它富有道理、意义重大。这种心安幸福观的意义在于:(1)超越“快乐”,人人都可以追求并获得长久的心安。(2)超越“享乐”,真正的幸福不只是停留于物质上的安逸享乐,而是要不断向上、学习成长,不断向善、利益社会。这才是我们应该秉持和追求的幸福观。(3)超越外役,幸福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外部环境和物质条件,而是每个人自己,“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这是区别于西方的中国智慧。

这一幸福观也直接指明了人生幸福之道,即人生要不断向上向善,追求持久的内在的心安。心安,体现为无忧、无惧、无愧、无惑;向上,才会获得成长感、成功感、成就感;向善,才会获得责任感、意义感、价值感;不断,才会产生自信心、自主性、自豪感、内驱力,才可能久幸福、一生幸福。这才是我们每个人期待的生命状态。

根据这一幸福观和人生观,我们认为,幸福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不应该是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而应该是传统文化秉持的“境界自修论”,因为金钱和地位并不决定人的幸福,品德、修养、格局和境界才决定人的幸福。因此,应该通过学习和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超越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走向道德境界乃至天地境界,要从庸人、常人走向士人、能人并进而走向君子、贤人。所以,我们认为,人生如登、向上向善,每一步看似平凡甚至艰辛,但每一步都有提升,而在更高处等待我们的一定是更壮阔的风景。

文东茅:教育怎样关涉幸福——教育之道,即幸福之道


三、
幸福教育

以上基于传统文化的幸福观、人生观和教育观如何转化为教育实践呢?我们又是从两千多年前的《大学》中找到了智慧的答案。

《大学》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安家”,“平天下”就是“安天下”,不仅要安人身,更要安定人心。由此,我们提出了“修身为本、幸福家庭、幸福学校”一体两翼幸福教育模式。从2017年开始,也围绕这一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幸福教育的实践从个人修身和家庭幸福,逐渐扩大到幸福班级、幸福学校,并建立了由全国几十所学校参加的“初心幸福教育之家”,这是一个开放的、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交流平台,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每周周日晚上两所学校进行交流分享。我们也已经开始以县域为单位整体推进幸福教育,本学期就在山东冠县开始每周六晚上两所学校轮流进行幸福教育分享。也就是说,我每周都至少要与四所学校进行沟通、交流。我也更喜欢教学,我在北大开设了“教育与幸福”等六门课。我的工作和学习、生活非常充实,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收获了大家的感谢和由此而生的意义感、价值感和责任感。

在幸福教育实践中,我们围绕“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进一步明晰了“家和心安”、“勤学向上”、“仁爱向善”、“自强不息”等四项核心理念,并围绕这些理念创设了不同的系列活动,包括“亲师同学”、“大家文化”、“读书明理”、“觉察反省”、“无私大爱”、“尽责敬业”、“立志高远”、“自信自主”等。

我们认为大道至简,我们也有着宏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更多的人以至于每个人都更幸福。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最简化的幸福教育行动框架,即“一个前提、三个支柱”:

一个前提:立志为先。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们希望教师、家长和学生都立人生幸福之志,立幸福教育之志,幸福他人,也幸福自己立志是发自内心的愿望,是幸福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持续推行幸福教育的根本动力。

我们特别注重“读书明理”,因为明理心安。我们的经典阅读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四书》、《道德经》,《传习录》等中外先哲的经典著述,另一部分是现当代教育学、积极心理学、学习科学等的研究成果。

除了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我们也特别强调每个人对学习、生活的自觉意识和切己体察。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教育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感知幸福、创造幸福、分享幸福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开发了“幸福日志”,也在积极推广简便而有效的“幸福小班会”。从觉察每一天的“好”(善行善念)、“幸福”(幸福时光)、“谢谢”(值得感恩的人和事)开始,从“不说谎、不抱怨、不懈怠”开始,久久为功,提升感知幸福的能力,并不断改正缺点与不足。

此外,我们认为环境对幸福教育也至关重要。家是最幸福的地方,也是体验心安的最直接的场所。家庭的幸福源自安全、自在、亲爱、和睦、真诚、宽容、合作、成长。既然家是最令人幸福、心安的地方,学校就应该努力拥有这些令人幸福的家文化。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在学校开展“无私大爱、共同成长”的“大家文化”建设,也注重家庭的“学文化”建设,为此提出了“亲师同学计划”,积极推进家校和合、协同育人。

这“一个前提、三个支柱”简便易行,几乎不需要专门的培训,而有了这一个前提、三个支柱,师生们就可以在其中不断添砖加瓦,不断改进、创新和深化。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幸福教育也一样,播种幸福,就会收获幸福。通过这些年的幸福教育实践,我们有三点切实的体悟:

第一、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尽宝藏,也是幸福的智慧之源。

第二、幸福可求:向上向善则人人皆可心安,甚至只有要幸福教育的理念和向上向善的方向,人们就能心安很多。但幸福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养,需要有专门的研究和教育帮助。

第三、成绩无忧:因为立志甘愿、勤学向上,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水到渠成的。今天分享的每一所学校都可以证明,幸福教育只会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

最后,我想用“不忘初心,共谋幸福”与大家共勉,也真诚的邀请大家加入幸福教育的大家庭,一起幸福他人、幸福自己。

朱雪晴:让每一颗星星在银河中闪光
朱雪晴: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李明新:别让幸福成为教师的奢侈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
教师幸福的本质是对“意义”的思考与追寻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创造与幸福同行的旅程——新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21版)
新教育实验的个人接口——教师应该成为‌‌幸福完整的代言人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